多家一線風投基金加持,大道用車為何受到資本追捧?
五一節前,共享汽車平臺“大道用車”宣布,青島單日訂單量突破20000單,從0到10000單,大道用車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而從10000單到20000單,只用了30天。這也是繼大道用車日訂單破萬之后,再次創造新的行業紀錄。
縱觀這家企業,百度風投(BV)、紅杉資本中國基金、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及火山石等國內外一線風投高達數千萬美元的投資非常醒目。而融資后的大道用車,在運營效率、訂單量、車隊規模、用戶數據等方面呈現出領先行業水平的“加速度”增長態勢。
規模效應凸顯,單日單城訂單量破2萬
大道用車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多家主流一線基金聯手投資的共享汽車案例,在經歷了2017年短暫的培育期后,這家企業迎來快速爆發期,來自大道用車的市場數據也反映了這一點:4月29日,其在青島的單日單城訂單量已突破20000單,訂單量堪比出租車公司。
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管理合伙人龍宇評價認為:“ BAI團隊在過去一年中研究跟進了大量共享汽車領域的公司,大道團隊在定價策略、車輛選擇、運營模式、開辟城市節奏,尤其是單城市密度上,有膽識在一個城市鋪5000到10000臺車,具有很大優勢。”數據顯示,大道用車目前在青島的車隊規模,已接近5000臺。
進入2017下半年以來,共享汽車行業的發展節奏明顯加快。一方面,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的《關于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鼓勵共享汽車發展,為行業掃清了政策障礙。來自普華永道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未來5年汽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市場將以超過50%的增幅繼續發展,保守估計在2020年全國車隊規模將達到15萬臺。
隨著各大投資機構的入場,共享汽車的規模效應正逐步釋放。“大道用車在青島試運營五個月,已投放車輛近5000臺,取得數十萬注冊用戶。”大道用車青島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規模效應帶來了用戶復購率和用車效率的提升,從而攤薄了資產利用成本。
優化運營,做全場景的高頻出行工具
大道用車2017年10月成立于北京,是國內最為創新的共享汽車智慧運營平臺,致力打造全場景出行平臺。不同于傳統的分時租賃,大道用車因其無網點運營,自由取還的真正共享模式,可以提供一種“隨時隨地有車開”的全新型底層共享交通服務,幾乎可以覆蓋所有用車場景與需求。
和共享單車類似,共享汽車也具備成為高頻出行工具的潛力,特別是對于“有證無車”人群的城市出行需求,共享汽車具備像出租車、快車一樣的基礎交通工具的作用。“高頻意味著便捷,單城日訂單破20000,說明大道用車‘隨時可用,隨處可還’的運營模式已經得到用戶的認可。”業內觀察人士分析。
全場景覆蓋和高頻便捷的用戶體驗,背后需要強大的運營能力支持。“理論上說,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場景可以被拓展放大并被無限滿足。”大道用車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需要大密度覆蓋城市熱點街區,以充分實現車輛的自我循環,大道用車在青島經過5個多月試運營,已經摸索出一套正向循環的運營機制和流程。
隨著市場培育的逐步深入,運營效率越來越成為風投資本更為著重考量的因素。共享汽車需要對重資產有極強的管控能力以及精細化運營能力。 “大道用車的主要團隊來自神州租車,團隊成員擁有10萬+車隊的運營管理經驗,這在國內都是數一數二的。”投資人表示,大道用車團隊還擁有來自其他著名互聯網明星企業的核心成員,在技術、產品、市場方面具備豐富的經驗實力。
終極大道:按需共享,物盡其用
共享的實質在于提高閑置資源的利用率,大道用車通過提高汽車的使用率而降低持有率,“我們不必擁有汽車,不必對汽車操任何心,它只需要在我們有出行需求時出現就行了。”據研究顯示,每增加1臺共享汽車,相應可減少11臺私家車的上路需求。
大道用車CEO劉輝表示,使每一臺車都物盡其用,解決車主的養車麻煩和成本問題,解決交通擁堵和尾氣污染問題,這是共享汽車平臺對更高社會價值的追求,最終也將完成整個汽車出行市場的重構。
然而,這場行業的裂變重構絕非單單靠一家企業就能完成,“水大魚多”的市場給包括傳統主機廠、互聯網公司、新能源、無人駕駛企業等各方主體留下足夠的機會,各方需要以“按需共享”為核心完成更緊密的資源整合。
消息顯示,在獲得BV投資不久,大道用車就與百度Apollo平臺達成深度合作關系,并成為后者的“生態合作伙伴”。眾所周知,百度Apollo是國內領先的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平臺,大道用車向百度Apollo深度開放各項道路實測數據,后者對這些數據進行后臺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為前者提供各類深度技術和產品指導,實現雙向提升。
這也給未來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利用大數據的精準選點、精準運營,將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技術運用于車輛維護和調度,從’人找車’漸漸走向’車找人’的高效模式,把一臺車的日利用率提到非常高的水平,這都是城市級共享汽車運營商的想象空間和效率來源。” 百度風投(BV)CEO劉維說。
一個“就算不買車,人人隨時有車坐”的時代也許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