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尚德機構運營模式,贏得用戶口碑不能僅靠教學質量
在十幾年前,絕大多數商業公司的營銷模式都非常單一:降價促銷、廣告投放、電話銷售……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市面上的營銷套路在悄然發生著改變。
例如,以網易、騰訊等大公司為首,越來越多商業活動,選擇通過病毒式傳播的H5,將商業銷售變成一場娛樂狂歡。讓消費者在從被輕易地煽動情緒、得到自我認同的情感中沖動地購買下一件也許本不需要的商品。而這些H5中甚至根本找不到消費者所需要的商品信息,讓他們產生購買欲望的,是從有著深刻“人性洞察”的廣告中產生的情緒上的滿足感,而非商品本身。
這種趨勢在知識付費領域也不例外,這從2018年初刷屏的課程海報就可窺探一二。用戶只需要將海報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有人通過該用戶分享海報上的二維碼進行了掃碼購買,該用戶就可以從課程收入中得到一定分成。這種能讓用戶立刻收到真金白銀的分銷機制極具傳播力,迅速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勢。一時令人很難分辨,人們傳播的究竟是知識、還是可能賺取分成的利益。 除了分銷機制,網紅KOL背書、答題分金等新興套路,也愈演愈烈地活躍在教育付費的宣傳策略中。
知識付費正在變成一場營銷界的娛樂盛宴。很難判斷,那些動輒10w+的課程銷量,究竟是因為其本身質量的優質,還是源于消費者在狂歡中的跟風。
而與之相反,在教育行業,一些培訓機構正因其“保守”的營銷方式而飽受非議。
例如,最近在社媒因其“宣傳方式”而屢屢受到詬病的尚德機構。即使無論在口碑上、還是在學員的考試通過率上,尚德機構都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一,卻依然因為一些學員抱怨“銷售總是給我打電話”、“天天促銷降價”而受到輿論指責。
值得一提的是,和新興知識付費領域的很多技能培訓課程相比,學歷教育是一個需要大量基于學科和考試的深入理解與研究,潛心積累的行業。只有一心一意地打磨課程、不斷探索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才可能保證培訓的質量,這要求公司必須將重心放在對課程質量的保障上。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往往忽視對營銷模式的創新,缺乏新穎的宣傳與天馬行空的創意。
因此,很難想象,像尚德機構這種已經全面實現互聯網教學,通過網絡課程為學員提供最便捷的服務,已成功轉型線上的“新銳互聯網教育公司”,他們的營銷模式卻依然停留在最原始(也許也是最令人不耐)的電話銷售、廣告推銷上。讓咨詢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一對一給消費者分析課程的優勢;或者干脆在廣告上簡單粗暴地列出自己的優點。
在這個什么都追求娛樂追求創意的快節奏時代,盡管尚德教育的內在教學模式早已轉型線上,但它的外表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過時老學究。在令人無法移目的新興營銷套路下無力招架,只能一遍遍重復著:“我其實很有料,為什么你們就是不看我一眼呢?”
這種委屈的情緒也蔓延在尚德機構的內部。
“他們為什么要罵人呢?”面對網絡上的負面輿情,很多尚德機構的咨詢老師也感到很心酸。
“我們學員的考試通過率已經達到了80%,可大家根本不關心這個,他們只聽說‘我在報名階段接到了尚德機構的騷擾電話。’”尚德機構的咨詢師感到很不解,“難道不是課程質量才應該是最被關注的么?”
誠然,尚德機構的確已經保證了課程體系相當高的成熟度,在上過課的學員中,也保持了較好的口碑和滿意度。然而,在吸引消費者的營銷階段,尚德機構的“落伍”和“傳統”讓部分潛在用戶感到不適。
如何改進這個階段的用戶體驗度,也許是尚德機構和眾多教育企業在未來所需要重點考慮的。
然而,知識究竟是否應該被“娛樂化營銷”?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事實上,教育行業的從業者本就需要有比其他行業更多的耐心,在內容上深耕耘,在服務上細打磨。在追求創新模式的同時不能忘記,教育是一個更嚴肅、也更加注重真實體驗的領域,因此每一步也都需要走得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