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平臺信息保護堪憂 借貸寶:最大限度保護用戶權益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個非常嚴峻又極其重要的問題。目前,中國的網民規模為7.27億,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初,中國互聯網金融用戶數量就已超過5億人,在不計入近2年用戶增長的情況下,約占中國網民總規模的69%。可以說,互聯網金融平臺“采集”了近七成中國網民的個人信息,但平臺隱私政策的合規程度卻不盡如人意,甚至存在信息泄露或被濫用的情況。
在這種現狀下,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主辦的“SIFL·網絡借貸與個人信息保護”研討會在浙江千島湖召開。會上,十余位金融及法律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騰訊、螞蟻金服、借貸寶等互聯網金融企業代表,圍繞“網絡平臺數據安全保障的法律責任”、“隱私和數據市場監管”,以及“如何取得網絡信貸數據收集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平衡”等問題展開交流,并紛紛提供了自己的專業建議。
針對隱私保護是不是絕對的“好”,隱私披露是不是絕對的“壞”的問題,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研部鐘鴻鈞主任認為,隱私保護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隱私監管難以構建統一的監管框架,而適用個性化和微調的方法。
舉例來說,對于擁有很多數據的大平臺來說,其如果能做好用戶數據保護,便能夠給客戶提供友好的形象,同時也能讓用戶安心在平臺上分享一些數據或者更多參與平臺的互動。但是與此同時,鐘鴻鈞強調,有學者認為絕對的隱私保護也會創造無效率市場,例如有過性侵害歷史的老師,如果對其進行隱私保護的話,將對兒童和家長帶來非常大的無效率。
另一方面,從隱私披露的角度來看,鐘鴻鈞認為目前的跟蹤技術使得商家可以推測消費者偏好并實施差別定價,差別定價并不總是損害消費者權益,其中很多是對消費者有好處的。只不過目前消費者難以完整理解或預期個人信息被交易/保護的后果,個體有關隱私的決策也未必是理性的。
以借貸寶為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平臺不截留任何敏感數據,并且設立嚴格的機制防范個人信息泄露。今年3月,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移動金融用戶個人信息安全測評報告》,選取了公眾使用最為頻繁的200款移動金融交互類APP進行了測評,借貸寶綜合得分進入前三,與京東金融、支付、小米金融并肩。
同時,在用戶信息運用方面,借貸寶還以社交金融模型及其沉淀數據為基礎,獨創了投資大師的風控模型,在刻畫用戶信用的同時,將一部分優質人群的借款需求對接給金融機構資金,更好的滿足用戶的借款需求。
此外,在個人信息披露方面,借貸寶還會將借款人的違約記錄上傳至上海資信、鵬元征信、中智誠等征信機構以及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等錄入其黑名單,最大限度的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目前,在隱私到底是要保護還是更多的信息分享這個問題上,鐘鴻鈞表示鐘鴻鈞目前沒有統一的隱私監管框架。但毋庸置疑的是,有限度信息保護和披露,對用戶來說是一種不錯的服務體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共贏。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薛軍教授也建議,對個人信息采取分類保護機制,尊重“以隱私換服務,以信息換便利”的可能性。在個人信息保護模式上采取更加具有靈活性的行為規制的路徑而非排他性太強的先驗賦權模式。結合具體情況,應該以行政監管為主導,考慮建立一站式的集中監管體制,減少企業個信保護合規成本。監管措施上應該更加具有回應性特征,強調協商機制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