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王健林創業歷程 我們收獲了什么
1990 年,剛剛創業的王健林和四個朋友第一次去香港。他站在香港君悅酒店門口,指著讓他們目瞪口 呆的資本主義高樓大廈,說:“我一生的最低奮斗目標就是有這么一棟樓。”話音一落,旁邊的人就開始 笑。
二十多年后,中國各大城市中的無數座高樓和幾十個廣場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東家,叫大連萬達集團, 而集團的主人正是王健林。
王健林縱橫商海三十多年,成功的經驗太多太多,這次集中參考耐性和決斷。耐性與決斷看似對立,但中國人講陰陽,一體兩面,端看如何把握一個度,耐性稍過就變成因循,決斷過份就變成魯莽。
決斷決不是沖動,與真正的耐性一樣,都是建基于經驗的累積和理性分析。想當年王健林的萬達靠舊房改造起家,一路走來房地產生意簡直如躺著賺錢,來錢快獲利厚。但王健林在打拼過程中累積的眼界,讓他看得更遠,明白當時投機風氣濃厚的樓市不是長治久安之所,因此決斷要轉型商業地產。王健林曾回憶說,中國的房地產受政策影響太大,周期起伏過于激烈。相反,商業地產是租金及管理費收入為主,客戶都是大眾所需的行業,商業周期的影響相對平緩。經濟不好總要吃飯,經濟不好可能更要看電影,聊以消遣,但經濟不好就真的不會買房了。
從企業永續經營的角度考慮,王健林當時的決斷是相當正確,從后來發展也可以看到當年的先見之明??晒┪覀儏⒖嫉慕涷炇牵@個決斷當時是基于深思熟慮,不是拍腦袋出來的,更不是聽了某投資顧問名家就盲目跟風的。
王健林表示:做了決斷后當然不會就此一帆風順,正如萬達轉型商業地產,也不是今天決定明天就見效,一時三刻沒有獲利,就考驗耐性。
但要特別注明的是,耐性并非做鴕鳥,捂著眼不見為干凈,耐性同樣是基于累積和分析。尤其在環境丕變時,耐性又要即時切換為決斷。正如去年王健林的教書式自救,在形勢出現變化后,不對客觀情勢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再戀戰,拖延觀望,即時大手筆決斷,先以630億出售萬達城和酒店資產,再左手引入騰訊,右手拉進阿里,殺伐果斷可謂目為之眩。但做出這些決斷同樣并非拍腦袋而來的,是基于多年的經驗累積和理性分析。
王健林曾多次在公開演講中談及安然(Enron)——當年這個年收入超千億美元、位居世界500強第七名的巨無霸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土崩瓦解,導火索是僅是幾億美元的流動性不足。故此他在不久前的年會上才說,要“將企業負債降到絕對安全的水平”。
王健林能取得今日成績,離不開他的殺伐果斷和耐性,都說成功并非偶爾,萬達今天成為全球商業地產的霸主,擁有逾200家萬達廣場,一年超過30億人次的顧客量,除了王健林決斷之外,更是耐性的結果,認準目標,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細心微調,最終才有今天的萬達。從王健林的決斷與耐性,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到掌握時機的重要性,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做其他的,都可以充分學習借鑒,最終取的成功。